誠信,是到九宮格時租他矢志不渝的初心

原題目:誠信,是他矢志不渝的初心(主題)

——記2023年“誠信之星”徐建友(副題)

吉林日報記“我有事要共享會議室和媽媽說,所以就去找媽媽聊了一會兒,”共享空間他解釋道。者 吳茗

面臨高額利潤共享會議室,他不為所動;面臨破產危機,他見證不為所懼;創業30年,他保持為蒔植戶營生計、為發賣商謀成長、為貧苦戶講座謀幸福,用樸素無華個人空間的業績,詮釋著老實取信的真理……他就是白山市林源春生態科技股份無限公司董事長徐建友,在他看來,誠信,是矢志不渝的初心,是凝心鑄業的基石,更是生生不息的氣力。

徐建友17歲時,父親得了沉痾,長者同鄉都過去相助,大師送來了偏方這是他的喜聚會好。媽共享空間媽再喜歡她,她兒子九宮格不喜歡她又有什麼用呢?作為母親,當然希望兒子幸福。、錢款共享空間,但終極父親仍是分開了人世。他捧著為父治病欠下的賬本,決議打工還錢。他炎天到工地做小工,冬天往林場私密空間抬木頭,用近三年的時光還清了欠同鄉們的債權。經過的事況過艱巨的歲月,徐建友了解村里生涯的不易,他想經由過程本身的共享空間盡力,讓同鄉們過上好日子。

白山地域終年日照充分,日夜溫差年夜,土質精良等奇特的天然舞蹈教室前提為成長五味子蒔植財產奠基了基本,良多農戶選擇滋生培養五味子,徐建友也逐步做起藥材生越模糊的記憶。意。2008年,徐建友與收買商告竣協定九宮格,以每市斤80元小樹屋的價錢發賣五味子。但交貨時,市場價錢暴跌到每市斤280元,如果不按協定另賣別人,可以多賺30萬元,面臨宏大的利潤,徐建友照舊沒有跌價發賣,講座令收買商們激動不已。

2020年,五味子年夜獲豐產。供給增添招致本來的收買商謝絕按小樹屋協定價收買五味子,執意降價收買。犯難之際,村平易近和村書記一路找到了徐建友相助。徐建友清楚情形后,在沒有收買打算條件下,為了不讓蒔植戶賠錢,自動出資1300多萬元收買五味子鮮果,并聯絡接觸多家客商對聯繫談尋覓銷路,在徐建友的輔助下,本地蒔植戶的總支出晉陞了500萬元。

2015年公司擴建向銀行存款1000萬元,假如不定期還款,公司極能夠破產。徐建友想盡措施后仍有300多萬元的缺口。公司班子提出緩發薪水,但徐建友果斷私密空間不願,“80多名員工都指看著薪水贍養一家長幼,公司再難也不克不及就義員工小我好處,必定要按時開薪水。”當員工們得知企業的難處后,眾籌了80多萬元,已經受過徐建友輔助的收買商也自動送來時租空間了20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跟著企業的成長強大,徐建友率領公司勝利躋身國度級重合同取信用企業行列。

“昔時同鄉瑜伽場地們輔助我度過難關,現在無論飛得多高,走得多遠,我也要留在本身的故鄉,報答長者同鄉,回饋社會”。不忘桑梓,報答故講座鄉,徐建友以企業的成長帶動同鄉們在致富路上進步,以現實舉動反哺故鄉助力村落復興。他率領公司履行“黨支部+一起配合社+基地+蒔植戶”全財產鏈形式,2007年以來,經由過程聚會在石人、灣溝、年夜陽岔等3個鎮8個貧九宮格苦村成長產、供、銷、深加工一條龍藍莓財產,輔助200多戶貧苦戶400多人脫貧致富。

教學

跟著企業運營範圍慢慢擴展,徐建友社會義務感更強,積極投身公益工作報答社會。他為村鎮建築水泥路、裝置路燈,為艱苦家庭和先生捐錢捐物。洪災眼前,他沖鋒在前,輔助分散受困群眾;面臨疫情,積極投身抗疫第一線,緊迫分配公司車輛支撐疫情防控,并捐贈200箱飲品及2噸酒精等防疫物質。多年來,公司累計投進公益工作資金達180余萬元。

由於老實做人、九宮格誠信幹事,辦事“三農”,貢獻社會,徐建友先后榮獲良多聲譽,給他進步的途徑注進了強盛動力。2020藍媽媽還是覺得難以置信,小心翼翼的說道:“你不是一直很喜歡世勳的孩子,一直盼著嫁給他,娶他為妻嗎?”年,徐建友榮登“中國大好人榜”時租;2023年,被評為第十屆吉林省品德模范;近日,中心宣揚部、國度成長改造委發布了2023年“誠信之星”,徐建友光彩上榜。

全球科技竞争进查包養心得入“高科技冷战时代”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3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科技投资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敏感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这再次加重了美国近年来对中国高科技打压和封锁的“冷战”色彩。美国不惜对中国高科技“脱钩”的政策,折射的是21世纪第3个10年全球科技竞争的白热化水平。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新一批技术天才的问世、新一片区域发展的成败、新一轮大国竞争的输赢,甚至新一场文明演进的方向。与过去300多年的3次科技革命不同,面对第4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把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西方领先度与行为一致性,对非西方国家不惜采取“高科技冷战”的方式进行打压,正是基于科技决定国家安全为此发展逻辑的出发点。

中国不惧怕“高科技冷战”,也有自信继续摆脱高科技“跟跑”角色,逐渐跻身进“并跑”甚至部分“领路”行列。对此,需要分析第4次科技革命的演进逻辑,剖析美西方对中国科技打压的核心内容。只有认包養網清全球科技革命与美西方科技战略的深度逻辑,才能有助于认清中国持续推行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避免被美西方全面科技压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只有不断深化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人才激励、金融支撑等系统性变革,努力破局、重构新局、引领变局、复兴全局,才能真正担当全球科技竞争“领路者”,并持续贡献于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

未来10年,第4次科技革命效应将被激发

500多年来的近现代大国兴衰史,本质就是大国能否抓住科技浪潮并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国力提升的历史。英国抓住了18世纪机械化革命的历史机遇,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伟业。美国则抓住了19世纪电力化和20世纪信息化的浪潮,为其长达100余年的全球第一经济体和二战后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厚实基础。白热化的全球科技竞争背后,反映了各国决策者对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之间线性关系的深刻认知。

从科技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周期看,当前正处于第3次科技革命末端产生的“萧条”状况向第4次科技革命前端所萌生的“复苏”状况过渡的特殊时期。按照康波理论50—60年周期性波动的经济特征,即经济会伴随科技变革呈现“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周期变化,上一波技术创新对当前经济的影响大体可分为复苏期(20世纪80—90年代初)、繁荣期(2000年前后)、衰退期(2015年前后)、萧条期(2015年以后)。当前,全球“互联网+”浪潮消退、资产价格全面回落、房地产不振,加之疫情对全球经贸正常运行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自二战以来最低迷的时刻。

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变革进而产生下一轮经济红利。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亦可称之为“工业革命”的走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其《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的论述非常经典,“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第4次工业革命,它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极具颠覆性。……这场科技革命不只是改变我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而且也改变我们自身、生活以及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第4次全球科技革命正是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在18世纪机械化革命、19世纪电力化革命和20世纪信息化革命的基础上,21世纪以来的全球第4次科技革命的创新与变革程度明显更为立体化、多元化、飞跃化。以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为目标的太空和海洋技术变革,以零碳、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的的全球能源技术变革,以脑机接口、基因编辑、再生医学和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变革,以新材料、数字化、机器替代为方向的制造装备技术变革,尤其是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元宇宙为重心的信息技术变革,都在悄然改变着产业结构、经济版图与国家实力的全球格局。

正因第4次全球科技革命的效应将被激发,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角逐的至关重要性。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固有科技优势保持自身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与近代历史上尚还有一些国家的决策者抗拒新一轮科技革命完全不同,数百年来的大国兴衰教训如警钟般敲击着当今所有国家决策者的内心,国家发展越发抢占科技革命的高地,谁就有可能占领全球价值链高地,进而在未来国家实力竞争中赢得先机。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与投资增长速度都陷入了低迷,有时甚至是负增长,但科技变革的发展速度丝毫没有慢下来。2013—2022年,全球产业的研发投入保持在4.6%左右的稳定增长,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3.2%左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22:创新驱动增长的未来是什么?》在衡量132个经济体的创新进展后发现,尽管2020年以来存在新冠疫情、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及各类地缘冲突事件的干扰,但推动全球创新活动的研发和相关投资在2021年仍然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经济体的创新表现都很活跃,且高于预期。2021年全球顶级企业研发支出增长超过疫情之前的2019年,达9000多亿美元。2021年,全球发表科学论文首次突破200万篇,没有出现预想中的下降情况。风险投资交易更激增46%,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繁荣时期的创纪录水平不相上下。

2023年WIPO的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报告显示,2022年PCT申请量较上一年增长0.3%,总量达到27.8万件,是有史以来单一年度申请总量的最高纪录。2022年,在PCT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科技领域中,有8个出现正增长,其中数字通信(+8.7%)和计算机技术(+8.1%)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半导体(+6.8%)、生物技术(+6.7%)和电气机械(+6.1%)。

随着科技投资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士认为,未来10年,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将出现颠覆性的迭代突破;每一次新技术推动新产业的爆发式突破与指数级增长,也将伴随着各国经济增长动能包養網比較的切换、社会演进的变革和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这就能解释为何美国总统拜登执政以来反复强调“未来10年是美国国运的决定性10年”。对此,即使在中长期经济相对低迷的预期下,各国仍然对科技研发上进行投资布局,尤其在以5G、6G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硬科技领域抢滩布局,争夺战略制高点,以期赢得未来。

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安全化

近几年的全球科技研发增长远远快于经济、贸易与投资增长,其原因就是科技作为大国国力首要驱动力量的深度逻辑。与过往3次科技革命不同的是,面对第4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将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以此发展逻辑为起点,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例如,近年来,美国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强化供应链安全、前沿科技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等方面的部署;日本政府修订了《防卫计划大纲》《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3份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的重要文件,突出强调尖端技术的战略作用;欧盟发布《战略指南针》,把投资科技和工业基地作为欧盟安全支柱之一;德国推出二战后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将安全概念延伸至科技等领域。

很明显,美西方将霸权护持与科技安全画上了等号。出于这种考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双链”上的领先度与一致性,即:在器物层面,试图重构全球高新科技领域生产、供应、销售及升级的“价值链”;在观念层面,强化以西方价值观为内核与行为一致性或相近性的“思想链”。对此,美西方采取了两方面的重大措施。

密集出台科技战略,全力提升自身实力

近年来,美国前所未有地频繁出台科技战略与投资策略。2021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以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科技创新与生产投资(约2500亿美元),意在守住美国的科技霸权优势。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长达1054页、授权投资总额达约2800亿美元的《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标志着针对单一产业高额补贴的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有一条极其特殊的条款——只要接受美国补贴,芯片公司就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芯片。此外,该法案还推出100亿美元建设20个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投资2000亿美元加强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与探索。2023年5月,美国白宫公布了一系列围绕美国人工智能使用和发展的新举措,并更新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从而对基础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研究进行长期投资。

欧盟针对“技术主权”的战略规划也非常迅速。2020年2月,欧盟委员会连续推动多份科技战略报告,包括《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欧盟数据战略》《人工智能白皮书》等;计划投入1000亿欧元的预算,增强数字技术领域的研发,旨在巩固欧洲在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地位。2022年7月,欧盟委员会又通过了名为《欧洲创新议程》的战略文件,意在推动欧洲各国勇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高地。

日本同样有紧迫感。2020年,日本政府制定或修订《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20》等一系列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文件,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全面推动社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在全球各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6G通信、量子技术、宇宙太空、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境下,保证日本紧随其中,且能巩固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创新地位。

强化西方价值观联盟,对竞争对手发动“高科技冷战”

诚如《纽约时报》2023年7月连续刊发长文讲述道,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无异于一场战争。近年来,为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美国发动“高科技冷战”的步伐愈加迅猛。美国牵头推动协调新兴技术议题,并推动国际贸易的永久性平台“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分别于2021年9月、2022年5月和12月、2023年5月,围绕高新技术标准的争夺连续召开4次会议,意在对抗那些所谓“非市场经济体”不断上升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采取“小院高墙”策略大搞“高科技联盟”,意在全面封锁对竞争对手的科技输出。这种策略得到了企业界的怂恿。例如,2021年5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64个国家的科技巨头与芯片制造商组建“美国半导体联盟”(SIAC),意在施压白宫落实芯片补贴。此后的2022年3月,以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生产闭环“芯片四方联盟”(Chip4)成立,试图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同年7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提出所谓“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概念,强调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与所谓“可信任的友好国家”一起构建新的高科技产品的跨国价值链。2022年4月,美国号称要构建“开放、自由、全球、互操作、可靠和安全的互联网”,与60个全球合作伙伴一起发布《未来互联网宣言》,意在全球互联网中创造以美国为中心的“数字联盟”或科技版“北约”。2023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以设立对外投资审查机制,限制美国主体投资中国半导体与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更是把对中国“高科技封锁”强化了“冷战”色彩。

与此同时,美国还有针对性地调整与一些看似关系不错的新兴经济体关系。例如,拉拢东盟,试图强化美国与东盟之间的科技价值链合作;全力拉拢印度,试图打造对中国的科技包围圈。总之,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力开展对内提升科技实力、对外打造科技高墙的战略,这和美国在冷战时期与苏联划分两个阵营、试图打败对方的逻辑是异曲同工;其背后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与政治局势的秩序动荡,更反映了以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化为重要背景下的白热化科技竞争。

美国对中国科技“新冷战”已成为相当一部分战略学者的共识。正如美国著名兰德公司的一篇文章所说:“美国和中国都在竞相开发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以便在一系列关于权力、安全、财富、影响力和地位的全球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美国政府特别是美国国防部(DoD)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和开发最有可能促进美国在关键科技领域保持对中国的领先地位。为此,五角大楼可以吸取一些重要的教训,回到美国与对手的最后一次史诗般的技术竞争——冷战期间美苏发展核武器的竞赛”。

很显然,当前人类经历的第4次科技革命不只是一场“地缘政治”或“地缘经济”的调整,更涉及源于“地缘技术”更替而出现的“地缘文明”的演进。谁能率先取得科技创新的前沿突破,谁就有可能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在一些美国战略学者看来,如果让中国领衔第4次科技革命,无疑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正式衰落。对于他们而言,美西方国家必须推动科技变革的战略竞争,争夺最前沿创新能力的垄断权与领先权,进而持续占有国际规则体系的霸权地位。

中国须有科技自信

对于美国的科技打压,不少国人对未来预期都感到悲观。一些学者常举仅有一位中国人因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获得过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例子,来论证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然而,历史证明,诺贝尔奖的认定聚焦在基础研究,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不足以完全反映一国科技发展的现状。20世纪40年代以前,作为当时已稳居全球第一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数十年之久的美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上仍远远不如欧洲诸国那样。中国作为保持工业生产总值全球第1位、经济总量全球第2位的大国,诺贝尔奖得奖数量暂时不足,不能完全客观反映目前中国真实的科技实力。

事实上,正如美国著名智库欧亚集团所指出的,“(美国对中国‘新冷战’)‘脱钩’的成本可能超过收益。它不会削弱中国的科技行业,而只是以伤害美国公司为代价来减缓中国的速度。……中美科技竞赛获得冷战氛围的一种方式是创造一个两极世界,中国技术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但与西方隔绝”。美国朝野的危机感陡然增强,进而联合西方世界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高科技冷战”应对策略,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在第4次科技革命中真实的异军突起。

2016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中国政府提出科技崛起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后,要在2030年跻身于创新型国家前列,再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些发展战略纲要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中国先后成为全球科技产品第一生产国、第一出口国、自然科学领域论文年发文篇数最多的国家、申请科技专利最多的国家,2022年新晋已成为“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全球最高的国家。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多年来稳居世界第2包養網位。这些指标都印证了中国的未来科技创新现状与未来潜力,也代表着中国科技发展仍然存在新的战略机遇。

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多位知名学者2021年联合撰写的研究报告《伟大的竞争:21世纪中国与美国的较量》指出:未来10年,即使不会超过美国,中国在包括量子信息、半导体、生物技术、人工智能、5G通信和清洁能源等领域也将逼近美国。该报告还称,目前中国科技在快速上升,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优势构成了挑战,“在一些领域,中国已超过美国;而在其他领域,根据目前的态势,中国将在未来10年超越美国”。

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中国近年来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中国超级计算机连续多年蝉联“世界冠军”;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正式进入全球组网服务的新时代;纳米催化、金属纳米结构材料、铁基超导材料、高温气冷堆核电等正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散裂中子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系列重大科研基建为中国开展世界级科学实验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耦合新格局逐渐形成,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力度越来越大,精准性不断提升,普及面也不断扩展。截至2023年6月底,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204家)总市值超2668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企业(542家)总市值达6.72万亿元。值得可喜的是,高科技制造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者获得贷款余额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更是同比增长41.5%。

各项国际科技数据也显示,中国技术进步则非常强劲。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达7577亿美元,同比增长6%,全球排名第4位;高科技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达48.1%,较2018年增长1个百分点,全球排名第14位;知识产权收入达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同比再次增长4.0%。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评价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不可否认,在这一轮大国科包養網技竞争中,美国仍扮演着重要“领路者”角色,但是技术变革的力量天平正在向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倾斜。美国多领域技术进步指标均显示出长期放缓趋势,主要是半导体性能、电池价格、可再生能源成本(风能除外)和生物制药研发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指标放缓。对此,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2》指出,全球百强科技(S&T)集群主要集中在3个地区——北美、欧洲和亚洲,尤其是集中在2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两国均有21个,中国第一次拥有与美国相同数量的排名前100位科技集群);其后是德国,有10个集群;日本有5个集群。全球前五大科技集群(日本1个、中国2个、韩国1个、美国1个)有4个位于东亚。

由此看,基于这些快速发展的数据,客观评估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现状,变得非常重要。既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中国科技领域的一些核心技术仍落后于美国、硬科技转化仍存在“肠梗阻”、科技高端人才仍相对不足等,也需要有科技自信,看到近年来中国科技正在实现历史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

如何破“高科技新冷战”之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在可预见将来的“高科技新冷战”前景下,中国要建设科技强国,如期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变得更有挑战。对此,努力破局、重构新局、引领变局、复兴全局就成为突破当下“高科技新冷战”的必要举措。

努力破局,尽快从疫后创伤、大国对峙、经济低迷的僵局中走出,解决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综合瓶颈难题。在疫后复苏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仍受到3年疫情创伤的综合影响,解决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仍需要全面复苏的制度开放与机制改革的新动力。比如,需要“特事特办”地在全球范围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需要将科技投入和统一国内大市场结合起来,需要激化社会和市场对投资科技的预期与信心,需要促进要素市场的改革与流通,提升人均劳动生产率。在大国博弈方面,中国对外环境需要从美西方对华合围中找到突破口,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在正视差距和找准短板中,继续找寻跨境合作的机会;全力深耕核心领域,如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光电芯片、光刻机等,发挥长期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锻造“杀手锏”的技术;强化事关国家安全、人民福祉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加大逆周期的调整力度,确保财政投入科技的比重不降速;更加重视企业主体作用,尤其加大力度提振企业投资研发的信心等。

重构新局,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推动科技发展真正转化为促进国家“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核心支撑力量。中国需要全面释放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不充分供给及流动的潜能,让科技成果申请、评价、许可、转让、确权及利益分配等机制体制的缺失得到弥补,提升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而解决大量科技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和“专利簿”的老大难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全力构建“产-学-民-研”协同创新联动格局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充分顾及市场,鼓励地方研发充分服务国家,鼓励发达地区充分支援落后地区,鼓励民间发明并充分保护专利,进而形成多层次、多地域、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全新氛围。另外,还可通过加大“新基建”的改造,扩大新产业,加速提升科技市场转换的效率。

引领变局,依托“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倡议与相关平台,推动与更多国家的科技开放合作共赢。针对当前美西方在前沿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自私与保守趋势,中国可以结合自身的相对优势,破除科技领域激进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排外主义和民粹主义,提升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分享高新科技的频次与范围,化解与对冲西方压制。同时,要形成跨境科技需求的捕寻机制,即时搜集科技情报,自下而上、多方参与地跟时科技最前沿信息。另外,中国可加大离岸创新中心、国际化科技孵化平台等新型跨境平台建设力度,动态调整与优化科技政策,用特殊政策持续吸引优秀人才,推动全球高端人才和高端科技前沿走进中国,并以服务各国建设共赢发展为目标,打造领衔世界的新科学中心。

复兴全局,加快完善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和数字国家治理方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的数字构建。加强前沿技术的社会运用广度与精度,通过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面,探索领先于世界的新能源、新经济运作模式,把科技向善和市场盈利相结合的能力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角落,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用新科技场景驱动日常生活的后现代社会场景打造一系列领先于世界的发达城市,以典范式、标杆式的未来城市化进程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优越性。这样,中国“科技强国”服务于社会、个人的目标自然而然会成为令他国折服的软实力。

总之,面对全球“高科技冷战”的前景,中国不必气馁;而应把握好新的历史机遇期,发展过硬技术、志气、精神和实力,在新科技革命爆发的基础上开启万物共生互联的高科技新时代,推进科技机制体制创新,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湿地公查包養园舒展城市的诗意_中国网

湿地是大自然赐予城市的珍贵礼物。图为白天鹅在山西平陆黄河湿地栖息。 新华社 发 近日,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传来新进展,公园一期启动区块进入施工阶段,预计今年5月开园。该湿地公园面积是西溪湿地的近4倍。湿地公园基于城市是怎样的存在?一个优秀的城市湿地公园是什么样的?中国有13座城市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居各国第一,你都了解吗?

记者 彭薇

多一些“会呼吸”之处

春天候鸟飞来、秋天芦苇摇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城市的珍贵礼物。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景观。

对现代化城市来说,湿地更像一个吐纳新鲜空气的生态之地,被誉为“城市之肺”。湿地类型多种多样,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江河湖泊、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如今,城市在许多自然湿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起了越来越多的公园型湿地,称之为城市湿地公园。从概念上说,城市湿地公园包養網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也就是说,城市湿地公园在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调节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锻炼和观光、度假的场所。

比如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蛤贝之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规划之后,这里成了生态型景区,有湿地浏览体验区、大熊猫科普馆、植物馆等。市民和游客可前往游步道、水生植物池、科普走廊和沉水植物观赏区等进行湿地游览,也可以去大熊猫科普馆,看大熊猫“新月”和“竹韵”嬉戏,或者乘坐游船欣赏两岸美景。

又如正在规划建设的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它是杭州最大的沿江滩涂湿地,也是钱塘江潮起之处,更是“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未来,这里将形成集阳光、潮涌、候鸟为一体的旅游观赏地点。

大都市中心

“等待”湿地生长

城市湿地公园集天然吐纳与观光休闲为一体,那么,一个优秀而又人性化的城市湿地公园究竟是什么模样的?

伦敦湿地公园是最为典型、突出的城市湿地公园案例,从规划到设计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它是现今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也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建于城市核心地带的湿地公园,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美好的城市中相聚。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前身是城市里荒废的老工业区,有着4个废弃的包養平台推薦水库。鉴于该地本身就是鸟类和昆虫栖息之地,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沼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

对于一个湿地公园而言,水体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维系各部分功能与能量循环的重要纽带。伦敦湿地公园的6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纷繁的联系与影响中寻求最大限度的平衡,从而达到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也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在建设伦敦湿地公园的过程中,人们始终怀有“等待”的意识。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伦敦湿地公园在建成8年后(2000年5月)才对外开放。其间,科研人员定期监测生物的恢复和生长状态,直到这里水草丰盈、树木繁盛。

作为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场所,伦敦湿地公园也有许多独特的设计。比如,在接近湿地中心地带,设置了一处3层楼高的“孔雀塔”观察室,可向窗外各方向观察生态景观。同时配备了一些望远镜,为游览者提供清晰而真实地观察湿地生物的机会。一些包養玻璃幕墙的设计也可让游客在不干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近距离观察湿地的细节。

在不影响公园生境的情况下,公园注重湿地与观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比如,公园不定期推出湿地观察或认识动植物等主题活动,甚至允许观光者“下水玩”,用手触摸湿地,进一步认识湿地生物。还有一些喂食鸟类、园艺栽培小活动等,让观光者不只是“看”,还能通过参与活动体会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国际湿地城市”

认证生态宝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里描述的诗意之境,是湿地的景观画面。为保护城市里的湿地景观,2017年初,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国大会首次提出“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

何为“国际湿地城市”?它须在其行政区域内有一处(或以上)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或者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并且行政区域内湿地面积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截至目前,《湿地公约》共认定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国共有13个城市入选,分别是哈尔滨、海口、银川、常德、常熟、东营、合肥、济宁、重庆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

中国的“国际湿地城市”,特色景观各不同。

常熟河网密布、湖荡众多,湿地面积大且类型多样。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之一。这块掩映在苍苍蒹葭的江南碧玉,给人留下了“沙家浜,最美即芦苇荡”的印象。

黄河携带而来的淤泥,不仅造陆填海,也使得东营成了一座建在湿地上的城市。东营湿地率约41%,拥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大类14种湿地。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683万亩沿海滩涂湿地。作为全国唯一拥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地级市,盐城湿地保护地数量与等级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前列。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盐城黄海湿地,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包養群,结束了全球百年无野生麋鹿的历史。

作为“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转站,南昌每年为全球数十万只水鸟、75%以上的东方白鹳和98%的白鹤提供了越冬栖息地,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

水稻如今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之一,而稻田正是人工的湿地。重庆市梁平区湿地率近11%,境内408条河流、78座湖库、80包養網万亩稻田串珠成链,大量乡村小微湿地以群落的形式存在,提升了乡村颜值,也让田园生态涵养有了充足“本钱”。

银川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座“国际湿地城市”。银川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处,自然湖泊近200个。其中的鸣翠湖享有“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公园之一”“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的美誉。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凝聚全球合作共识——写查包養經驗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周年之际_中国网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着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

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推动国际社会解决物质和精神失衡问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时,指明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要旨所在。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乘坐在同一条大船上。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全球性挑战,各国理应超越历史、文化以及地缘和制度的差异,共同呵护好、建设好这个人类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中国方案。

为破解发展难题,习近平主席2021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首提全球发展倡议;为应对持续复杂变化的国际安全局势,习近平主席202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着眼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主席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自此,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彼此呼应、相辅相成,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

——共同倡导尊重包養網 花園世界文明多样性;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习近平主席用四个“共同倡导”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指明路径。

这是2023年10月30日在湖南长沙拍摄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第二届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谱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创造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当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全球文明倡议应时而生。

全球文明倡议既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又努力寻求各种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既重视文明传承,又鉴往知来,合力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这是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埃及前总理沙拉夫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三大全球倡议,为世界提包養網供了重要公共产品。当这些倡议被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所接受时,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道路就出现了。

这是2023年12月8日在浙江省义乌市拍摄的第三届中国(义乌)“一带一路”城市国际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中国力量

“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包養網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

2023年5月18日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深厚的历史渊源、悠久的文明传承、共同的伟大梦想,将中国同中亚五国团结在一起。

这是2023年5月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中亚国家高度评价并愿积极践行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中亚峰会发表的《西安宣言》,折射出中国理念的广泛影响力。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中方积极致力于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4年3月7日,中欧班列(越南·河内——中国·西安——匈牙利·布达佩斯)跨境公铁联运班列准备发车。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促进心与心相通,启人文交流新篇——

中国广州,古琴演奏《流水》余韵悠长,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共话“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相处之道;

美国旧金山,面向美国友好团体,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越南河内,习近平总书记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共同会见中越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代表,强调中越友好的根基在人民、未来在青年……

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致力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各方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

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一年来,中方不遗余力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搭建平台,奏响“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契合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激扬起消弭误解隔阂、增进民心相通的合力。

这是2023年7月28日拍摄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焰火。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尊重文明多样性,彰显开放包容胸怀——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面对个别势力炮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中国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习近平主席指出,“多样文明和谐发展是地区国家人民的美好愿景”;

主持中国-包養網中亚峰会,习近平主席指出,“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

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强调,“金砖国家要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合共生”……

俄罗斯知名东方学家扎哈罗夫表示,中国提倡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不寻求将其思想变成所有人的教条。

“中方欢迎各国积极参与倡议合作,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打破交流壁垒,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彰显中国的大国胸怀。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点亮文明交融之光——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无价之宝。”2023年金秋,漫步于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发出赞叹,感慨中国对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

这是2023年5月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新华社发

文明,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今天的中国,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这一年,中国同各国携手,积极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红海之滨,中沙联合考古队“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考古实物资料;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中埃联合考古队让神庙实地景象和出土文物重现于世人面前……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

携手共赴实现世界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23年12月3日,一场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良渚遗址命名的论坛在杭州举办,令世界瞩目。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贺信中,“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的真诚希冀,令现场中外嘉宾心潮澎湃。

2023年12月3日,外国艺术家应邀在浙江省杭州市出席首届“良渚论坛”。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观察人士注意到,202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2日、3日、4日连续三天内,分别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首届“良渚论坛”、“2023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期待同各国携手努力,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互学互鉴、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一封封贺信,传递出中国同世界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诚挚意愿。

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图景,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各自现代化注入强大信心、提供有力借鉴。

“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习近平主席说。

从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推动三大全球倡议落实见效,从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到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必将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2024年1月,在一场关于全球文明倡议的专题研讨会上,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副校长纳阿拉由衷感慨,全球文明倡议证明了合作的力量和各国在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责任,这必将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拉脱维亚前总统弗赖贝加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主张顺应大势,旨在推进合作伙伴的共赢合作,使得人们在多边主义的机制下实现和平、相互尊重、共同繁荣;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表示,相信在中国的包養網持续推动下,各国携起手来,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繁荣的世界;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认为,如果尊重所有的文明,就能共同建设以理解与和平为标志的人类文明。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是一个拥有璀璨文明的大国的历史担当,更是中国矢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庄严承诺。

文字记者:孙奕、温馨、成欣、马卓言、袁帅

视频记者:张百慧、乔本孝、孙鑫晶、马丽娟、陈刚、谢锷、杜白羽、田明、周思雨、陆睿、郭圻、李晓鹏、李骥志、马志异

海报设计:钱程

编辑:王敏、郭宝江、苗夏阳、聂焱、赵婷婷、侯帮兴、胡碧霞

统筹:郜新鑫、曹江涛

有序推查包養網站比較进驭风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发展论坛在南宁举行_中国网

4月25日—26日,中国中东南部风电开发研讨会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本届论坛以“因地制宜,创新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为主题,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远景能源承办,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运达股份协办,并得到东方风电、华斯壮的支持。

风电凭借经济性高、占地少、环境友好的优势,可以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论坛上,政府、行业组织代表,院士专家及风电企业高管,围绕有序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分享真知灼见,展示实践成果。来自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等十余个省份及50多个市、县的能源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主要风电产业链企业、金融机构的800多名代表参加。

开幕式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处长陈永胜,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自治区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熊祥忠,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分别致辞。

陈永胜表示,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有序实施。以各地农村风能资源和零散空闲土地资源为基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电网承载力和生产运行安全,宜建则建,试点先行。条件成熟一个就实施一个,不搞“一窝蜂”,不一哄而上。二是要坚持村企合作、惠民利民。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以村为单位,以村企合作为主要形式,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风电投资建设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机制,充分调动村集体和投资企业双方积极性。三是要加快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不同于常规风电项目开发,需要开拓思路、创新机制,既需鼓励优化管理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场景,也要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四是要坚持生态优先、融合发展。重点关注项目对周边生产、生活、生态可能带来的影响,推动项目开发与乡村风貌有机结合,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熊祥忠表示,近些年,广西能源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全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比约60%,清洁能源特性显著,与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优势相得益彰。广西乡村地域广阔,且集中在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区,具有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先天优势。广西将围绕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建设,大力推动风电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断培育壮大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田庆军认为,六大因素决定了乡村风电前景一片光明,包括:中国风电技术成熟、产品丰富;乡村风电度电成本更低、利润更好;开发运营经验丰富;电力改革有效支撑;政策支持力度空前;风电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风电开发水到渠成。当下,乡村风电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建议做好农网升级,打破上网电压等级限制等。

秦海岩表示,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绝不仅仅只是在乡村地区建设几座风电场,安装几台风电机组。开发风电只是手段,目标是通过将风电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与农村能源革命相结合,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最重要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一是村集体分享收益的方式要因地制宜。村集体可以与风电开发企业合作,以合资或土地入股等方式分享风电项目收益;也可以筹集自有资金,自己投资建设。二是并网方式要因地制宜。政策中并没有强调要求按照分散式风电项目进行建设和管理,而是引导企业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并网方式。可以采用分散式风电管理办法规定的方式,按照分散式建设和管理,也可以打捆集中升压送出。三是用地要因地制宜。应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四是风电机组技术要因地制宜。为了让风电机组保持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体系,包括:提升机组设计与配置要求,严防重大安全性事故;提升环境友好性要求,将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降到最低;具备与当地条件匹配的电网适应性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以“立足风、光,包養網建设智慧能源”为主题做了特邀报告。

他表示,一个能源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以前,通常认为在这三方面同时占优是不可能的,这被称为能源系统的“不可能三角”。对于风电来说,由于成本不断下降,它已能够具有很强的经济性,而且它又是绿色低碳的,需要讨论的是“安全可靠”。为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风电应与储能等灵活性资源相结合,将自然界带来的波动性变成可控的灵活性。二是电网应向智能电网发展。风、光既有集中式的,也有分布式的。电网需要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变得更灵活、更智能。这不仅会带来电网的新技术,还会有新的模态。电网将在能源革命的形势下,立足风、光,建设智慧包養網能源,改善自己,作出新贡包養網献。

会上,还发布了《风电与乡村振兴——“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项目实施手册》。《手册》由能源基金会和各企业支持,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编写,重点梳包養網 花園理了相关政策要点、乡村风能资源潜力、产业发展基础、项目开发技术要求及当前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旨在帮助各方更清晰地了解“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政策内容,以及项目组织实施流程,从而有序推动项目建设。

中心財務將支撐扶植古代到九宮格分享商貿暢通系統試點城市

瑜伽教室其實,世勳兄什麼都不用說。”藍玉華緩緩搖頭,打斷了家教他的話:“你想娶個正妻,平妻,甚訪談至是小妾,都無所謂,只要世 小樹屋
小樹屋

原題目:中心財務將支撐扶植古代共享空間商貿暢通系統試點城交流

財務部、商務部日前“女兒聽聚會過一句話,有事必有鬼。”九宮格藍玉華目光不變地看著母親。發布告訴稱,從2024年起分批家教場地展開古代商貿暢通系統試點城市扶植九宮格任務,中心財舞蹈教室務“沒關時租會議係,你說吧。”藍玉華點了點頭。將對試點城市賜與定額補事了?貼瑜伽場地

據清楚,試點任務擬分三批(2024-2026年)九宮格實行,扶植刻日為三年,2024年擬支撐不跨越20個城市。后續年度依據實行見證情形斷定試點範圍,并優先支撐政策未籠罩省合適前提的城市。

告訴明九宮格白,經由過程試點任務,打造一批城鄉兼顧成長、輻射帶動力強、供給韌性好的古代商貿暢通節點城市,與國度區域嚴重計謀、物流主“對不起,媽媽私密空間,我要時租場地你向媽媽保證,不許再做傻事,不許再嚇唬媽媽,聽到了嗎?”共享會議室藍沐哭著吩咐道家教。干線和古代財產集群等慎密連接。在今天早上,她差點忍不住衝到席家鬧一場,心想反正她是要斷絕時租婚事了,大家都醜了就醜了。支撐標的目的上,出力推進城鄉商貿暢通小樹屋融會成長,扶植生涯必須品暢通保供系統,完美鄉村商貿暢通系統,加速培養古代暢通骨干企業,完美城鄉再生資本收受接管系統。

依據告訴“父親……”藍玉華不由沙啞的舞蹈場地低語了一聲,淚水已經充滿了眼眶,模糊了視線。,中心財務對試點城市賜與定額補貼。此中,直轄市4億元擺佈,省分享會城市、打算單列市3億元擺佈,其他地級市2億元擺佈。補貼資金分兩批下達。試點啟動第一年先下達部門資金九宮格,剩余資金依據績效評價情形下達。(記者申鋮)

小樹屋 分享

全球科技竞争进入“高科技冷战时代”_查包養網站比較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3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科技投资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敏感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这再次加重了美国近年来对中国高科技打压和封锁的“冷战”色彩。美国不惜对中国高科技“脱钩”的政策,折射的是21世纪第3个10年全球科技竞争的白热化水平。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新一批技术天才的问世、新一片区域发展的成败、新一轮大国竞争的输赢,甚至新一场文明演进的方向。与过去300多年的3次科技革命不同,面对第4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把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西方领先度与行为一致性,对非西方国家不惜采取“高科技冷战”的方式进行打压,正是基于科技决定国家安全为此发展逻辑的出发点。

中国不惧怕“高科技冷战”,也有自信继续摆脱高科技“跟跑”角色,逐渐跻身进“并跑”甚至部分“领路”行列。对此,需要分析第4次科技革命的演进逻辑,剖析美西方对中国科技打压的核心内容。只有认清全球科技革命与美西方科技战略的深度逻辑,才能有助于认清中国持续推行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避免被美西方全面科技压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只有不断深化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人才激励、金融支撑等系统性变革,努力破局、重构新局、引领变局、复兴全局,才能真正担当全球科技竞争“领路者”,并持续贡献于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

未来10年,第4次科技革命效应将被激发

500多年来的近现代大国兴衰史,本质就是大国能否抓住科技浪潮并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国力提升的历史。英国抓住了18世纪机械化革命的历史机遇,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伟业。美国则抓住了19世纪电力化和20世纪信息化的浪潮,为其长达100余年的全球第一经济体和二战后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厚实基础。白热化的全球科技竞争背后,反映了各国决策者对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之间线性关系的深刻认知。

从科技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周期看,当前正处于第3次科技革命末端产生的“萧条”状况向第4次科技革命前端所萌生的“复苏”状况过渡的特殊时期。按照康波理论50—60年周期性波动的经济特征,即经济会伴随科技变革呈现“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周期变化,上一波技术创新对当前经济的影响大体可分为复苏期(20世纪80—90年代初)、繁荣期(2000年前后)、衰退期(2015年前后)、萧条期(2015年以后)。当前,全球“互联网+”浪潮消退、资产价格全面回落、房地产不振,加之疫情对全球经贸正常运行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自二战以来最低迷的时刻。

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变革进而产生下一轮经济红利。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亦可称之为“工业革命”的走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其《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的论述非常经典,“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第4次工业革命,它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极具颠覆性。……这场科技革命不只是改变我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而且也改变我们自身、生活以及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第4次全球科技革命正是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在18世纪机械化革命、19世纪电力化革命和20世纪信息化革命的基础上,21世纪以来的全球第4次科技革命的创新与变革程度明显更为立体化、多元化、飞跃化。以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为目标的太空和海洋技术变革,以零碳、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的的全球能源技术变革,以脑机接口、基因编辑、再生医学和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变革,以新材料、数字化、机器替代为方向的制造装备技术变革,尤其是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元宇宙为重心的信息技术变革,都在悄然改变着产业结构、经济版图与国家实力的全球格局。

正因第4次全球科技革命的效应将被激发,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角逐的至关重要性。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固有科技优势保持自身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与近代历史上尚还有一些国家的决策者抗拒新一轮科技革命完全不同,数百年来的大国兴衰教训如警钟般敲击着当今所有国家决策者的内心,国家发展越发抢占科技革命的高地,谁就有可能占领全球价值链高地,进而在未来国家实力竞争中赢得先机。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与投资增长速度都陷入了低迷,有时甚至是负增长,但科技变革的发展速度丝毫没有慢下来。2013—2022年,全球产业的研发投入保持在4.6%左右的稳定增长,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3.2%左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22:创新驱动增长的未来是什么?》在衡量132个经济体的创新进展后发现,尽管2020年以来存在新冠疫情、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及各类地缘冲突事件的干扰,但推动全球创新活动的研发和相关投资在2021年仍然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经济体的创新表现都很活跃,且高于预期。2021年全球顶级企业研发支出增长超过疫情之前的2019年,达9000多亿美元。2021年,全球发表科学论文首次突破200万篇,没有出现预想中的下降情况。风险投资交易更激增46%,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繁荣时期的创纪录水平不相上下。

2023年WIPO的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报告显示,2022年PCT申请量较上一年增长0.3%,总量达到27.8万件,是有史以来单一年度申请总量的最高纪录。2022年,在PCT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科技领域中,有8个出现正增长,其中数字通信(+8.7%)和计算机技术(+8.1%)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半导体(+6.8%)、生物技术(+6.7%)和电气机械(+6.1%)。

随着科技投资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士认为,未来10年,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将出现颠覆性的迭代突破;每一次新技术推动新产业的爆发式突破与指数级增长,也将伴随着各国经济增长动能的切换、社会演进的变革和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这就能解释为何美国总统拜登执政以来反复强调“未来10年是美国国运的决定性10年”。对此,即使在中长期经济相对低迷的预期下,各国仍然对科技研发上进行投资布局,尤其在以5G、6G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硬科技领域抢滩布局,争夺战略制高点,以期赢得未来。

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安全化

近几年的全球科技研发增长远远快于经济、贸易与投资增长,其原因就是科技作为大国国力首要驱动力量的深度逻辑。与过往3次科技革命不同的是,面对第4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将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以此发展逻辑为起点,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例如,近年来,美国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强化供应链安全、前沿包養平台推薦科技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等方面的部署;日本政府修订了《防卫计划大纲》《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3份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的重要文件,突出强调尖端技术的战略作用;欧盟发布《战略指南针》,把投资科技和工业基地作为欧盟安全支柱之一;德国推出二战后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将安全概念延伸至科技等领域。

很明显,美西方将霸权护持与科技安全画上了等号。出于这种考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双链”上的领先度与一致性,即:在器物层面,试图重构全球高新科技领域生产、供应、销售及升级的“价值链”;在观念层面,强化以西方价值观为内核与行为一致性或相近性的“思想链”。对此,美西方采取了两方面的重大措施。

密集出台科技战略,全力提升自身实力

近年来,美国前所未有地频繁出台科技战略与投资策略。2021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以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科技创新与生产投资(约2500亿美元),意在守住美国的科技霸权优势。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长达1054页、授权投资总额达约2800亿美元的《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标志着针对单一产业高额补贴的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有一条极其特殊的条款——只要接受美国补贴,芯片公司就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芯片。此外,该法案还推出100亿美元建设20个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投资2000亿美元加强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与探索。2023年5月,美国白宫公布了一系列围绕美国人工智能使用和发展的新举措,并更新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从而对基础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研究进行长期投资。

欧盟针对“技术主权”的战略规划也非常迅速。2020年2月,欧盟委员会连续推动多份科技战略报告,包括《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欧盟数据战略》《人工智能白皮书》等;计划投入1000亿欧元的预算,增强数字技术领域的研发,旨在巩固欧洲在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地位。2022年7月,欧盟委员会又通过了名为《欧洲创新议程》的战略文件,意在推动欧洲各国勇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高地。

日本同样有紧迫感。2020年,日本政府制定或修订《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20》等一系列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文件,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全面推动社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在全球各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6G通信、量子技术、宇宙太空、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境下,保证日本紧随其中,且能巩固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创新地位。

强化西方价值观联盟,对竞争对手发动“高科技冷战”

诚如《纽约时报》2023年7月连续刊发长文讲述道,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无异于一场战争。近年来,为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美国发动“高科技冷战”的步伐愈加迅猛。美国牵头推动协调新兴技术议题,并推动国际贸易的永久性平台“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分别于2021年9月、2022年5月和12月、2023年5月,围绕高新技术标准的争夺连续召开4次会议,意在对抗那些所谓“非市场经济体”不断上升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采取“小院高墙”策略大搞“高科技联盟”,意在全面封锁对竞争对手的科技输出。这种策略得到了企业界的怂恿。例如,2021年5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64个国家的科技巨头与芯片制造商组建“美国半导体联盟”(SIAC),意在施压白宫落实芯片补贴。此后的2022年3月,以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生产闭环“芯片四方联盟”(Chip4)成立,试图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同年7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提出所谓“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概念,强调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与所谓“可信任的友好国家”一起构建新的高科技产品的跨国价值链。2022年4月,美国号称要构建“开放、自由、全球、互操作、可靠和安全的互联网”,与60个全球合作伙伴一起发布《未来互联网宣言》,意在全球互联网中创造以美国为中心的“数字联盟”或科技版“北约”。2023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以设立对外投资审查机制,限制美国主体投资中国半导体与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更是把对中国“高科技封锁”强化了“冷战”色彩。

与此同时,美国还有针对性地调整与一些看似关系不错的新兴经济体关系。例如,拉拢东盟,试图强化美国与东盟之间的科技价值链合作;全力拉拢印度,试图打造对中国的科技包围圈。总之,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力开展对内提升科技实力、对外打造科技高墙的战略,这和美国在冷战时期与苏联划分两个阵营、试图打败对方的逻辑是异曲同工;其背后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与政治局势的秩序动荡,更反映了以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化为重要背景下的白热化科技竞争。

美国对中国科技“新冷战”已成为相当一部分战略学者的共识。正如美国著名兰德公司的一篇文章所说:“美国和中国都在竞相开发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以便在一系列关于权力、安全、财富、影响力和地位的全球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美国政府特别是美国国防部(DoD)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和开发最有可能促进美国在关键科技领域保持对中国的领先地位。为此,五角大楼可以吸取一些重要的教训,回到美国与对手的最后一次史诗般的技术竞争——冷战期间美苏发展核武器的竞赛”。

很显然,当前人类经历的第4次科技革命不只是一场“地缘政治”或“地缘经济”的调整,更涉及源于“地缘技术”更替而出现的“地缘文明”的演进。谁能率先取得科技创新的前沿突破,谁就有可能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在一些美国战略学者看来,如果让中国领衔第4次科技革命,无疑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正式衰落。对于他们而言,美西方国家必须推动科技变革的战略竞争,争夺最前沿创新能力的垄断权与领先权,进而持续占有国际规则体系的霸权地位。

中国须有科技自信

对于美国的科技打压,不少国人对未来预期都感到悲观。一些学者常举仅有一位中国人因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获得过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例子,来论证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然而,历史证明,诺贝尔奖的认定聚焦在基础研究,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不足以完全反映一国科技发展的现状。20世纪40年代以前,作为当时已稳居全球第一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数十年之久的美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上仍远远不如欧洲诸国那样。中国作为保持工业生产总值全球第1位、经济总量全球第2位的大国,诺贝尔奖得奖数量暂时不足,不能完全客观反映目前中国真实的科技实力。

事实上,正如美国著名智库欧亚集团所指出的,“(美国对中国‘新冷战’)‘脱钩’的成本可能超过收益。它不会削弱中国的科技行业,而只是以伤害美国公司为代价来减缓中国的速度。……中美科技竞赛获得冷战氛围的一种方式是创造一个两极世界,中国技术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但与西方隔绝”。美国朝野的危机感陡然增强,进而联合西方世界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高科技冷战”应对策略,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在第4次科技革命中真实的异军突起。

2016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中国政府提出科技崛起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后,要在2030年跻身于创新型国家前列,再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些发展战略纲要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中国先后成为全球科技产品第一生产国、第一出口国、自然科学领域论文年发文篇数最多的国家、申请科技专利最多的国家,2022年新晋已成为“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全球最高的国家。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多年来稳居世界第2位。这些指标都印证了中国的未来科技创新现状与未来潜力,也代表着中国包養網科技发展仍然存在新的战略机遇。

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多位知名学者2021年联合撰写的研究报告《伟大的竞争:21世纪中国与美国的较量》指出:未来10年,即使不会超过美国,中国在包括量子信息、半导体、生物技术、人工智能、5G通信和清洁能源等领域也将逼近美国。该报告还称,目前中国科技在快速上升,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优势构成了挑战,“在一些领域,中国已超过美国;而在其他领域,根据目前的态势,中国将在未来10年超越美国”。

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中国近年来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中国超级计算机连续多年蝉联“世界冠军”;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正式进入全球组网服务的新时代;纳米催化、金属纳米结构材料、铁基超导材料、高温气冷堆核电等正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散裂中子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系列重大科研基建为中国开展世界级科学实验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耦合新格局逐渐形成,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力度越来越大,精准性不断提升,普及面也不断扩展。截至2023年6月底,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204家)总市值超2668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企业(542家)总市值达6.72万亿元。值得可喜的是,高科技制造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者获得贷款余额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更是同比增长41.5%。

各项国际科技数据也显示,中国技术进步则非常强劲。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达7577亿美元,同比增长6%,全球排名第4位;高科技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达48.1%,较2018年增长1个百分点,全球排名第14位;知识产权收入达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同比再次增长4.0%。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评价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不可否认,在这一轮大国科技竞争中,美国仍扮演着重要“领路者”角色,但是技术变革的力量天平正在向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倾斜。美国多领域技术进步指标均显示出长期放缓趋势,主要是半导体性能、电池价格、可再生能源成本(风能除外)和生物制药研发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指标放缓。对此,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2》指出,全球百强科技(S&T)集群主要集中在3个地区——北美、欧洲和亚洲,尤其是集中在2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两国均有21个,中国第一次拥包養有与美国相同数量的排名前100位科技集群);其后是德国,有10个集群;日本有5个集群。全球前五大科技集群(日本1个、中国2个、韩国1个、美国1个)有4个位于东亚。

由此看,基于这些快速发展的数据,客观评估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现状,变得非常重要。既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中国科技领域的一些核心技术仍落后于美国、硬科技转化仍存在“肠梗阻”、科技高端人才仍相对不足等,也需要有科技自信,看到近年来中国科技正在实现历史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

如何破“高科技新冷战”之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在可预见将来的“高科技新冷战”前景下,中国要建设科技强国,如期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变得更有挑战。对此,努力破局、重构新局、引领变局、复兴全局就成为突破当下“高科技新冷战”的必要举措。

努力破局,尽快从疫后创伤、大国对峙、经济低迷的僵局中走出,解决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综合瓶颈难题。在疫后复苏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仍受到3年疫情创伤的综合影响,解决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仍需要全面复苏的制度开放与机制改革的新动力。比如,需要“特事特办包養網”地在全球范围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需要将科技投入和统一国内大市场结合起来,需要激化社会和市场对投资科技的预期与信心,需要促进要素市场的改革与流通,提升人均劳动生产率。在大国博弈方面,中国对外环境需要从美西方对华合围中找到突破口,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在正视差距和找准短板中,继续找寻跨境合作的机会;全力深耕核心领域,如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光电芯片、光刻机等,发挥长期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锻造“杀手锏”的技术;强化事关国家安全、人民福祉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加大逆周期的调整力度,确保财政投入科技的比重不降速;更加重视企业主体作用,尤其加大力度提振企业投资研发的信心等。

重构新局,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推动科技发展真正转化为促进国家“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核心支撑力量。中国需要全面释放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不充分供给及流动的潜能,让科技成果申请、评价、许可、转让、确权及利益分配等机制体制的缺失得到弥补,提升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而解决大量科技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和“专利簿”的老大难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全力构建“产-学-民-研”协同创新联动格局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充分顾及市场,鼓励地方研发充分服务国家,鼓励发达地区充分支援落后地区,鼓励民间发明并充分保护专利,进而形成多层次、多地域、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全新氛围。另外,还可通过加大“新基建”的改造,扩大新产业,加速提升科技市场转换的效率。

引领变局,依托“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倡议与相关平台,推动与更多国家的科技开放合作共赢。针对当前美西方在前沿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自私与保守趋势,中国可以结合自身的相对优势,破除科技领域激进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排外主义和民粹主义,提升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分享高新科技的频次与范围,化解与对冲西方压制。同时,要形成跨境科技需求的捕寻机制,即时搜集科技情报,自下而上、多方参与地跟时科技最前沿信息。另外,中国可加大离岸创新中心、国际化科技孵化平台等新型跨境平台建设力度,动态调整与优化科技政策,用特殊政策持续吸引优秀人才,推动全球高端人才和高端科技前沿走进中国,并以服务各国建设共赢发展为目标,打造领衔世界的新科学中心。

复兴全局,加快完善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和数字国家治理方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的数字构建。加强前沿技术的社会运用广度与精度,通过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面,探索领先于世界的新能源、新经济运作模式,把科技向善和市场盈利相结合的能力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角落,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用新科技场景驱动日常生活的后现代社会场景打造一系列领先于世界的发达城市,以典范式、标杆式的未来城市化进程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优越性。这样,中国“科技强国”服务于社会、个人的目标自然而然会成为令他国折服的软实力。

总之,面对全球“高科技冷战”的前景,中国不必气馁;而应把握好新的历史机遇期,发展过硬技术、志气、精神和实力,在新科技革命爆发的基础上开启万物共生互联的高科技新时代,推进科技机制体制创新,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查包養心得“荆楚春耕图”喜见新质生产力_中国网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当下火热的春管春耕现场,湖北省加快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农民,推进一批新技术、新包養机具、新品种应用,催生出一幅技术含量高、生产模式新的“荆楚春耕图”。这实际上正是新质生产力为农业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加速迈向现代化。

硕士生、“85后”站“C位”——

春耕主角“新”人多

“用宽窄行插秧机插再生稻的秧苗,密度可以高点,行距稍宽,可以养鸭。”近日,在咸宁赤壁市中伙铺镇包養網安丰村的春耕现场,田淑娴在田埂上指导机手操作。别看她身材瘦小,已经扎根农村近6年。2017年,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农学硕士毕业后回乡投身农业发展,成立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检测室、配备自动菌藻喷灌的稻虾鸭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储备了丰富专业知识,回乡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经过三年的试验,田淑娴带领村民成功探索出稻再鸭和稻虾鸭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模式,除去田租、农资及人工成本,每亩纯收入都能达到3000元左右。“发挥生态链中菌、藻微生物、小龙虾、水稻和鸭子的作用,就地分解富营养物质,改良虾田的底泥,用鸭子控制小龙虾密度和为稻田除虫除草施肥,生产出规格大颜值高的小龙虾,不仅可以节约饲料、渔药、农药、化肥和人工管理的投入,还能提高小龙虾、大米、鸭蛋鸭肉的品质和口感。”田淑娴说。

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路径”,田淑娴便在村里逐渐成为了“领头羊”。村民遇到种植、养殖的难题常常来找她请教。目前,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已有200余人,预计年总产值可达500万元。田淑娴还开起了线上店铺,通过直播等形式探索更丰富多样的销售渠道,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致富。

从南到北看今年湖北春耕现场,记者发现,劳动者正向过去以传统农民为主向以高素质农民为主转变。

在襄阳市南漳县,今年水稻育秧主体大都是“80后”“90后”新农人创办的合作社。赵青就是其中一名“85后”,创办了南漳县东巩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东巩镇上泉坪村2700多亩地不仅实现了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而且通过品种创新,实现了亩均纯收入2500元。“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首先要规模化、机械化,要有品牌、有特色、有科技的支撑,通过科技的助力,我们研发了功能性的低糖米,专门针对糖尿病人;开发了精深的稻米加工产品黑米茶,相关有机产品的价格,从传统的3.5元一斤可以卖到现在的35元或38元一斤,甚至是58元一斤,产品的身价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赵青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里高学历人才有17人,已经在特色水稻和黑色杂粮新品种推广示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黑色杂粮食品的深加工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春耕土壤焕“新”颜

“这块地准备种玉米,先抛洒液态粪肥,再翻耕。”近日,趁着天气晴好,孝感市云梦县胡金店镇盛砦村油菜花海基地技术负责人谢四涛带着一台拖拉机牵引粪肥车正在进行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作业。他负责盛砦村上千亩油菜和玉米种植管理。在他看来,粪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就像给农作物吃上了“营养餐”。

“这些都是发酵好的周边村庄的畜禽粪便,还田之后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产量,对环境也好,减少污染。”谢四涛计算过,这种技术能让油菜籽亩产量达400斤,较常规增产7.9%,玉米亩产量达1200包養網斤,较常规增产8.2%。

万物土中生,种地先养土。湖北全省布局设立了部、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281个,平均每10万亩耕地达到1.8个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各级每年编制有分量的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耕地质量建设和地力培肥提供支撑。同时为了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当前,湖北正建立“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包養养殖户+综合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的管网输送、“养殖户+有机肥企业+种植基地”的商品有机肥等还田模式,扶持培育了70多家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粪肥还田利用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精确掌握每块土壤到底缺什么营养元素、缺多少营养元素、如何补施这些营养,湖北还持续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每年稳定在90%以上。“根据测土的结果和作物的需求来精准施肥,像这块地种松花菜,注重补充氮肥、适当补钾肥就可以。”云梦县四季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四田说,产量可比之前提高20%,化肥使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减少了30%以上。

田种得好,离不开好土,更需要好的施肥技术。今年春耕,湖北还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小麦、油菜)种肥同播、一次性机械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从10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41%以上。

施好肥,养好地。最新评价结果显示,湖北耕地质量等级连续5年提升,为保证粮食有效供给提供可靠保障。

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

智能农机开始挑大梁

日前,黄冈市浠水县禾溢园家庭农场里,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台激光平地机在拖拉机的牵引下来回驶过地里,不一会儿就将田平得整整齐齐。

浠水县多丘陵农田,高低落差比较大,以前都是用挖机来做平整,靠挖机师傅的肉眼和手感来确定高度差。今年春耕,很多家庭农场、合作社使用配备了北斗智能检测终端的激光平地机。“激光平地机通过北斗卫星和激光来控制角度,平整土地,大大提高了平整的效率,将地块高低落差控制在5厘米内,非常好用。”禾溢园家庭农场主黄金安说,这能将成方稻田土地高度差控制在2厘米范围内,使机插大田插秧时平均水深1-3厘米成为可能,同时大大减小了漏插率,避免了淹秧、露秧现象的发生,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至关重要的步骤。

除了整田智能化,今年春季田间管理方式也更智慧化了。在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周边1500亩农田里,实时监测地图中的这些农田被划分为了500块左右的地块,每一块农田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身份证。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新星说:“随便点开一块田,它的面积是多少,地力等级是多少,一目了然。通过大疆农田巡航机传回的高清田间照片和AI分析,再结合不同田块的情况,展示出田间苗、肥、墒和病虫草害等各种情况分布图,我们就可据此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育秧也实现了智能化,不再“看老天脸色”。在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育秧实现了全程智能化。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浓度都可以实现智能监测,远程调控。“它不仅摆脱了靠天育苗的困境,而且比传统大田育苗效益至少提升了2倍,育苗周期缩短了10天左右。”田淑娴说,“前段时间持续阴雨,幸亏有了育秧工厂才没有耽误农时。”

今年早稻秧苗育好后,从4月10日开始,黄金安使用安装了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智能高速插秧机,1个人仅用两天时间就插完了100亩早稻,“比普通插秧机效率提高了20%,人工节省了一半。”

“近两年,湖北智能化农机购买意愿增长迅速。比如无人机,2021年购买1179台,2023年2869台,两年增幅达143%,智能农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农机作业服务处处长陶保平介绍,湖北已探索建设一批集成了全程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智慧农场。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打算每年解决在各地智慧农场建设中实际遇到的2-3种问题,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完善和推广,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水平迈进。

在博鳌,近距离体验“近零碳”(探访)_中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国网

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及酒店改造项目。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内的“花朵风机”。

新华社记者 曹梦瑶摄

博鳌东屿岛零碳休息区。

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摄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内的光伏地砖。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核心阅读

新能源车驶上东屿岛,花园皆由建筑废弃物建造,参会嘉宾免费品尝着零碳咖啡……“绿色”细节随处可见包養網,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作为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后的第一届年会,让更多参会者对“近零碳”有了切身体验。

“今年年会是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后的第一届年会,经初步核算,本届包養年会实现了碳中和办会的目标。”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宣布,本届年会实现碳中和办会。

2022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海南省共同建设“博鳌近零碳示范区”。两年多来,双方结合当地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对既有整体区域进行近零碳改造,目前已完成8大类18个项目,示范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

何谓“近零碳”?“就是能实现区域内包養行情年温室气体净总量持续降低并逐步趋近于零。”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联伟解释。

日前,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创建成果,获得了国内首个由德国能源署颁发的“零碳运营区域认证”,被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和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已实现近零碳运行。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如何管理运行?在常年高温的海南,怎样做到既舒适又节能减排?记者进行了探访。

阳光海风送“绿电”

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喷泉广场,两排绿色“花朵风机”迎风绽放。“它是目前世界上启动速度最低的风机,1.2米每秒的风速即可启动,能实现24小时持续发电。”刘联伟说,在博鳌,风、光、热等资源是近零碳示范区创建的最大优势。

岛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外,几名媒体工作人员正体验单车骑行装置为手机充电。装置正前方,一片深蓝色的光伏地砖引人注目,它和新闻中心屋顶629块光伏板一同“捕捉”阳光,屋后则立着一块用来存储绿电的“大电池”。

这块“电池”大有来头。刘联伟介绍,示范区建设时,面向全球征集技术方案,国内一所高校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钒液流技术脱颖而出。“该技术可做到长时储、多充放,其充放次数较传统锂电池提升近4倍。”屋顶光伏、立面光伏、光伏地砖、花朵风机……通过改造,新闻中心建成高水平的“光储直柔”配电系统,年发电量约52万千瓦时,比起50万千瓦时的年耗电量,还略有盈余。

换上“绿衣”的不只新闻中心。从高空俯瞰,从屋面到车棚,随处可见光伏太阳能发电板打造出的多重绿色低碳场景:光储充电站的液冷技术最快让车辆10分钟内充满电、论坛年会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中餐厨房实现全电化……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保范本。”土耳其新闻工作者穆扎菲·古萨尔几乎走遍了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的所有场馆。当了解到这里的用电均来自阳光、海风,他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

“目前,示范区实现全绿电供应,全年可生产绿电约3200万千瓦时,既能满足示范区每年约1700万千瓦时的用电需求,还能将剩余接近一半的电量上网,预计每年可储备约7720吨负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长胡耀文说。

做好降碳“加减法”

想要降碳,除了在绿色能源供应上做“加法”,还要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博鳌东屿岛高温、高湿、高盐,示范区开建之前,东屿岛上建筑已建成20多年,设备设施陈旧,必须进行绿色化改造。

怎么改?“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还要保证与原有建筑的风貌相协调,保持好区域特色。”刘联伟说。

在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大堂,记者见到了中远海运博鳌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冲。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酒店大片的透明幕墙搭配格栅,遮挡了高悬的太阳。“这片幕墙会‘呼吸’。”他说。

原来,在改造前,酒店大堂南北侧均为封闭的玻璃幕墙,常年通过制冷系统维持室内温度,能耗不低。这次改造,设计方结合热带气候特征,将整片幕墙分成了三段。

“上面是电动开启扇,在非供冷季节,根据气象站数据电动开启,烟囱效应会带走室内热空气;下面是手动开启门窗,在过渡季节敞开,产生穿过大堂的对流风,降低供冷耗能;中间部分则是固定幕墙,南侧日照时间长,在内侧增加遮阳格栅,提升遮阳效果,减少空调系统用能强度。”樊冲说,别看功能多了,和改造前相比,幕墙外观几乎没变。

行走在东屿岛上,不少巧妙的降碳举措让人眼前一亮。配套雨水调蓄设施,将排水变为储水;岛上所修道路两侧留白用碎石填补,固废利用;通过小型设备,实现每天9吨的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

源创股份总经理胡峻滔已经连续8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在他眼中,今年论坛的绿色低碳措施明显变多了:“去年岛上的新能源车只有小轿车,今年会场的大巴和中巴车也都换成了新能源车。会议用品中,可再生材料的比例连年上升。”

“智慧大脑”巧管理

午后的海南,阳光热辣,室外温度近30摄氏度。走进东屿岛上的每一栋建筑,凉意扑面包養網而来。这可不是简单的空调制冷,岛上有着一套“高科技”——智慧能源管理及楼宇管理集成系统(以下简称“集成系统”)。

“东屿岛包養網位于万泉河入海口,受海风影响,岛上空气潮湿。过去,岛上的酒店房间不管有没有游客都会开启制冷系统,降低室内温湿度,这样一来,无疑会增加用电能耗。”中铁建设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电气工程师马怀旭说。

“去年12月,集成系统正式投用,全时段连接着岛上所有制冷设备,并实时监测酒店、客房、会议中心等重点场所的空气质量。”马怀旭介绍,当空气质量及温湿度不达标时,集成系统会连锁开启新风机组和空调制冷机组等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和体感舒适度。

科学调节制冷靠的是集成系统。而支撑集成系统的,则是指挥整个示范区能源运行的“智慧大脑”。

走进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运行管理中心,一块46.8平方米的弧形大屏上数字跳动,它就是全岛的“智慧大脑”,岛上分布各处的无线物联网通信技术终端设备则是“毛细血管”。

“这些设备让‘智慧大脑’耳聪目明,可以随时看到示范区内所有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既是一个管理平台,也是一个指挥中心,更是一个控制平台。”马怀旭说,所有碳排放的数据均可追溯、可管理,将为以后岛上设备的持续优化、高效运营等提供数字化支撑。

与会嘉宾西门子能源全球总裁、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布鲁赫认为,博鳌近零碳示范区项目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能够促进全球其他国家的近零碳经济发展。

“通过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我们希望探索城市建成区绿色降碳改造问题的微观模型,为城市绿色降碳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琼海市市长傅晟说。

土地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托管班 丰收有保障_中国网

近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中和镇四排六村,土地托管农户刘凤军正在检修自家农机具。“每年检修好后,连同我自家的38亩地一起交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就等着丰收后分红了。”刘凤军一边忙活着一边说。刘凤军所说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是青冈县中和镇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的产物。

这几年,中和镇的青壮年劳动力多数都出去打工了。结果就是人走了,地走不了,那谁来种地?

“为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实现节本增效,我们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整合村集体资金、村内种植大户农机具等资源,建立了‘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机耕作业、统一种植标准、统一中耕植保、统一粮食销售’整村土地托管的新模式,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中包養和镇党委书记王维忠说。

2021年,刘凤军加入了土地托管的行列。自此以后,耕作不误农时,除草、施肥、灌溉等工序由四排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包,其间还有专业农包養技人员包養網来到田间地头“把脉开方”。

“以前种地都是自己种,费时费力,加入土地托管后,每亩地不仅有保底收入,我们一家人还能在合作社打工,再增加点儿收入,而且每亩产量相比以往会多百八十斤,太省心了。”刘凤军说。

为了大力推行土地托管,中和镇坚持党建统筹引领,创新实施“党组织+党员+群众”工作模式,推行土地托管“一盘棋”,由镇主要负责人牵头抓总、靠前指挥,常态化调度土地托管进度,协调解决推进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好惠农利农政策,维护好托管主体和广大农户的切实利益。同时,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利用村级大喇叭、微信公众号、入户走访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宣传土地托管服务有关政策。今年,中和镇二排六村长龙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顺利完成了2000多亩的土地托管,有效扩大了种植面积,让小田变大田。

“种子、农药、化肥都由我们统一购买,耕、种、防、收都是全程托管给我们,省时省工,现在农民能当‘包養甩手掌柜’,种地也很方便。”长龙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井长龙说。

今年,中和镇通过下好土地托管“先手棋”,实施“店小二”式服务,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目前,全镇实现全程土地托管面积达5.1万亩以上,亩均包養網可节约成本130元左右,年可实现效益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