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幼兒園。
家門口失業。
社區義診。本報記者 程宦寧 攝
本報記者 程宦寧
2月15日,走進海西蒙古族躲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南郊的黃河源昆侖社區,幸福的氣氛處處瀰漫——干凈整潔的途徑兩旁是參差有致的居平易近樓,廣場上,男女老小或在公共健身器材上錘煉身材,或坐在長凳上有說有笑……
從2004年5月以來,玉樹躲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共有1318戶5376人接踵經由過程生態移平易近、游牧平易近假寓和易地扶貧搬家、黃河泉源易地搬家等項目,走出了世代游牧的江河泉源,移居到格爾木市城南郊區,樹立了玉樹州獨一的跨地域生態移平易近社區。
現在,21個年初曩昔了,已經的牧平易近釀成了此刻的居平易近,他們的生涯也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更。
本年63歲的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退休教員尕才仁是最早一批搬家到格爾木黃河源昆侖社區的居平易近。走進尕才仁80多平方米的屋子,干凈整潔,窗明幾凈,家具家電配套齊備,處處表現著生涯的溫馨與溫馨。
“搬家以前我們住的都是土坯房,冬冷夏熱,沒有網沒有電,喝的水都是河水。”尕才仁回想道,他固然是一名教員,可是家里還有牛羊,冷寒假的時辰,尕才仁也會陪著家里人往山里放牧,放牧的前提就加倍艱難了,住的是帳篷,吃的是便利面或許干肉。
談及搬家后的變更,尕才仁臉上瀰漫著幸福的笑臉:“搬過去以后,我們獲得了各級當局的關心,生涯產生了很年夜變更,熱氣、自然氣、自來水啥都有了,便利又舒暢。”
開初搬家的時辰,尕才仁一家人也有良多掛念,尕才仁說:“我和老伴在牧區生涯了年夜半輩子,固然前提艱難點包養網,但我們曾經習氣了,此刻忽然從牧區搬到城市,轉變的不只是生涯方法,還有思惟不雅念。”
固然有掛念,但尕才仁一家人仍是積極呼應國度號令,第一時光帶頭從牧區搬進社區。
尕才仁說:“我們固然住進了社區,可是鄰居鄰人都是躲族同胞,大師仍是說躲語,溝通起來很是便利,吃完飯,大師一路在院子里聊天漫步,比之前在牧區溫馨了不少。馬桶不會用、水龍頭壞了、電費不會交……這些生涯上的艱苦只需一個德律風,社區任務職員就會上門辦事。”
現在,二十年過包養網往了,尕才仁一家早已順應了新的生涯。
黃河源昆侖社區黨支部書記南加多杰說:“社區樹立以來,我們不只配套了途徑綠化、農貿市場、購物超市等古代化基本舉措措施,更在就醫、就學、失業等平易近生工程高低工夫,讓搬家群眾真正把社區當成本身安身立命、幸福生涯的‘家’。”
近年來,為了讓群眾有加倍宜居的生涯周遭的狀況,在曲麻萊和格爾木兩地配合盡力下,請求到省級資金2040萬元,用于社區途徑、水廁、渣滓直達站、人行道、室外排水、太陽能路燈以及監控等基本舉措措施扶植。
今朝,社區內各項基本舉措措施完美,牧平易近群眾的幸福指數明顯晉陞。
易地搬家不只要宜居更要宜業,讓牧平易近群眾的口袋“興起來”。
“以前我們一家人的重要支出起源是放牧,怙恃年紀年夜了,搬到城市,說話欠亨,更沒什么技巧。”22歲的白措和怙恃搬家到格爾木后最煩惱的就是家庭支出題目。
2024年春季,一向在外打工的白措餐與加入了黃河源昆侖社區組織的技巧培訓,同年6月白措就離開黃河源昆侖社區生態園當上了一名辦事員。
南加多杰先容到:“黃河源昆侖社區生態園項目是格爾木和曲麻萊兩地當局針對社區居平易近失業難的題目,配合投資扶植的項目。2024年項目由第三方運營,每年可固定支出一百萬元房錢,并且為社區供給37個失業職位。”
白措說:“以前在裡面打工,薪水不高,還照料不上家人。此刻好了在家門口就能下班,一個月薪水4500元,日子過得比以包養前曾經好太多了,特殊是看著怙恃身材安康,我感到結壯而知足。”
近年來,格爾木市和曲麻萊縣兩地失業部分積極搭建休息轉移失業辦事平臺,舉行專場僱用會4次,供給失業職位204個,組織226名社區群眾展開跳舞、發掘機、烹調、保安等技巧培訓。
此外,經由過程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爭奪及招商引資,格爾木和曲麻萊兩地當局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實行昆侖平易近族文明村集貿市場、包養網平易近族手工藝加工坊、黃河源昆侖社區蔬菜年夜棚項目,領導移平易近群眾隨機應變鼎力成長特點移平易近財產。
從牧區到城市,從陳腐粗陋到溫馨溫馨,易地搬家,是向著美妙生涯的奔赴,是牧平易近轉變生涯的轉機點。“移居”變“宜居”,讓牧平易近在新的家園里,穩穩扎根,享用屬于本身的幸福生涯。